少儿学音乐和没学音乐的差别在哪些?音乐 对每个人来讲,是和食物一样重要的东西。食物滋养身体,增长我们的骨和肉,音乐则滋润心灵,美化我们的灵魂。
音乐,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,可以给我们一个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而驰骋想象的空间。一首好的音乐作品,或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,或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,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,或展现出一股灼热的情怀。
这种意境之美,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,会在心灵留下美好的烙印。
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习音乐,并且很多小朋友自己并不愿意,是在家长逼迫下学习的,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
很多在音乐上有所建树的人,大到艺术家,小到音乐老师,刚开始学音乐也大多是这样的情况:从小被逼着学钢琴,对反复枯燥的基本功练习,感到非常讨厌,只是由于对父母的逼迫无可奈何而勉强坚持。
这些在父母的坚持下而学音乐的人,最后会非常庆幸父母的逼迫和自己的努力付出。
因为他们会发现自己长大以后与不学音乐的人有着明显不同,比如:
场景一:
填写简历“特长”一栏时
学音乐的:钢琴十级,古筝十级,竹笛十级,二胡十级,吉他十级…
没学音乐的:无
场景二:
无聊时
学音乐的:从莫扎特的《回旋曲》到肖邦的《幻想即兴曲》,从《小鸟朝凤》到《月儿高》,从开塞练习曲到帕格尼尼曲,从《月亮河》到《绿袖子》……想弹奏什么就弹奏什么。
没学音乐的:打游戏 / 追剧
场景三:
需要上台表演节目时
学音乐的:我伴奏 / 我唱歌
没学音乐的:我……给你们鼓掌
场景四:
和朋友相处时
学音乐的:可以像伯牙与子期来个《高山流水》,也可以像任盈盈与令狐冲琴箫合奏《笑傲江湖》,还可以像巫漪丽与吕思清钢琴、小提琴合奏《梁祝》.....
没学音乐的:逛街有没有?/ 感情深,一口闷!
场景五:
登高怀远时
学音乐的:用竹笛吹一曲《故乡的原风景》,让清新悠扬的笛音,呼唤遥远的记忆,穿越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绮丽,阐述你对故乡的思念。
没学音乐的:大声喊 “我——爱——你——故乡——”
另外,一个学艺术的孩子,气质方面绝对拿捏的死死的~
“多情善感”、“浪漫超脱”、“热情张扬”...
我们也可以称其为“艺术感觉”。人有没有艺术感觉,其实差别很大。有人认为这是天生的,其实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,特别是学生时期有意识的培养。
那艺术为何又如此影响气质?
首先,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,所谓精神文化,相比于肉欲来说是很高级的,自然就会在气质上显出和常人不同的感觉。而且所有的艺术都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反复的练习的,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磨练人的心智,产生微妙的气质改变。”这么说,想必大家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了吧。
曾经有个家长带着孩子参加钢琴考级,没考过,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。当父亲的说:“爸爸当年给你学这个钢琴,不是为了让你考级。今天带你考级,也不是目的。爸爸只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,你觉得不开心而爸爸不在身边的时候,只要把琴打开,弹上一曲,那个熟悉的旋律走出来,环绕你,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陪着你一样。我希望有个爱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,而不是哭泣。”
当时听完这番话,小音老师深受感动,只希望所有的家长有一天也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说,“这是我希望你学音乐的原因....”
看别人的孩子在舞台上发光,不如让自己的孩子也站到舞台上....
无论你的孩子是热爱歌唱,喜欢跳舞,还是对乐器演奏感兴趣,统统可以在这里找到你的同路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