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段红刚
毫无疑问,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武将都有地道的“功夫”。
毕竟在古代,要成为一名武将,你要经历无数残酷激烈的战斗,你是从普通士兵开始锻炼的。如果你没有真功夫,很可能在战场上被屠戮甚至被杀,你也不会有机会成为武将。
俗话说,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羊,可以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。一支军队强大与否,与武将有直接关系。如果一个武将很厉害,他带出来的队伍就无敌了。
中国古代有很多朝代推崇“尚武精神”。早在商周时期,贵族中就有一种“尚武精神”。在“尚武精神”的影响下,就连教育方法也是以增强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为基础的。因此,祖先们探索出了教授“六艺”的教育体系和方法。
“六艺”是指六艺,即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。学生掌握了这六项技能,就算达到了教育目的。
“礼”就是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礼仪知识,让人变得谦虚。
“音乐”是学习《云门大卷》、《咸池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、0103010六套乐舞,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艺术天赋。
“射”是指学习各种射箭技术,旨在把学生塑造成弓箭手。
“御”是指学习驾马车、战车的技能,使学员在作战、狩猎、操练中熟练驾驶。
“书”就是学习读、写、写诗,从而达到基本的写作技能。
“数”就是学习数学知识,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。
可见,学生熟练掌握“六艺”后,是可以成为智勇双全的人才的。即使直接上战场,也能实现无缝对接,即插即用。
汉武帝时期,“独尊儒术”之后,重文轻武的思想成为主流,但在军队中,“尊武”仍然很盛行。毕竟,战斗不同于日常生活,士兵必须生活在刀光剑影中。没有“真功夫”,他们怎么保家卫国?恐怕连自己的命都救不了了。
第一种,军人背景。
“当兵”就是从军人一步步晋升为武将。这种武将是从多次你死我活的战斗实践中磨练出来的,武艺和战力出众,远非现在的武术家可比。
就算是古代的普通士兵,现代的武术家也不一定能打。
第二,世袭制。
俗话说,“有其父必有其子。”“世袭制”就是父亲是名将,儿子大概率也是名将。像关羽的儿子关兴,张飞的儿子张苞,岳飞的儿子岳云。
因为他们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,从小受父亲影响,先天优势明显。有他们父亲这样的好榜样跟着,成为武将的几率比普通人大很多。
第三,武学体系。
但总的来说,“武举”在各个朝代都不如“文举”受重视。
武术的考试形式与当今体育比赛中的淘汰赛基本相同。参与者被分成许多小组,他们在射箭、骑马、摔跤和决斗中相互竞争。获胜者自动进入下一轮淘汰赛。
最终的冠军必须是总胜利记录的保持者。如果没有真功夫,怎么可能打遍天下无敌手,一步步消灭对手?
所以通过武统选拔出来的武将,武力同样惊人。
那么,古代武将的真功夫到底有多厉害呢?
由于古代没有视频,我们很难直观的看到,只能从侧面了解。
名将项羽使用的武器就是“霸王枪”。相传加工陨石后得到精钢,然后经过许多工匠花了九天时间在库雅锻造而成。它有一英尺、三英尺和七英寸长
一桶纯净水不到40斤。现代人给饮水机换水时,单手提起一桶纯净水是极其困难的。如果是霸王枪,用双手举起来也是一种技能。如果你挥舞它去战斗,想都别想。
戚继光《鸳鸯阵》中使用的站立兵器是狼狼狼,长5米,重8斤4两。与项羽的霸王枪相比,只有十分之一的重量。
一个普通的热水瓶,装的水大概是2升,也就是4斤。想象一下,现代人左右手拿起一个装满水的暖水瓶。举起来没有问题,但是如果举起来挥舞,恐怕大部分人坚持不了10分钟。
元代蒙古武士使用的复合弓,拉力为50——75公斤,有效射程约220米。在奥运会上,弓箭的张力在20公斤左右。运动员拉起来没问题,而普通人拉起来显然很吃力。如果拉元代的复合弓,根本拉不动。
可见,在现代人面前,古代武将都是身手敏捷、耐力持久、身体强壮的大力士。他们的实力彻底碾压了现代人,现代人没有理由怀疑古代武将的真功夫。